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性科技期刊(月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欢迎踊跃投稿和订阅。
详细信息- 2025年 第3期 目录、封面、封底
- 2025.18(3):-[摘要](189)[PDF](329)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现状及展望
- 王文妤1,2,邓朝晖1
- 2025.18(3):241-245[摘要](218)[PDF](394)
- 儿童及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欧美共识指南解读
- 叶丽萍
- 2025.18(3):246-251[摘要](179)[PDF](331)
- 过敏性肠炎对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研究
- 李 俊,许继志,黄腾飞,陈玲玲,黄 艳,龚晓辉
- 2025.18(3):252-256[摘要](189)[PDF](332)
- 低敏配方短期干预对母乳喂养婴儿食物蛋白介导的直肠结肠炎转归的影响
- 张纪泳,曾永梅,何昊冰,李伟艳,丘晓颖,王媛媛,陈柚燕,曾凡菲
- 2025.18(3):257-262[摘要](180)[PDF](301)
- 14例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 黄芳利,邓寅业,赖武超,吴 丹,谭文海,莫海浦,代 艳
- 2025.18(3):263-267[摘要](179)[PDF](342)
-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与胃肠炎合并热性惊厥临床特征比较
- 丘晓颖,曾永梅,张纪泳,肖 菲,郝金斗,李伟艳,王媛媛,陈柚燕,曾凡菲,董国庆
- 2025.18(3):268-273[摘要](165)[PDF](311)
- 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效果分析
- 栾铭玮1,刘玉岗2,王 华2,王广强2,任蒙蒙2,仲 琳2
- 2025.18(3):274-278[摘要](149)[PDF](317)
- 女性冻卵年龄对冷冻卵子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 胡晴云,季 慧,张军强,赵 纯,郎 鹏,凌秀凤
- 2025.18(3):279-284[摘要](159)[PDF](288)
- 肝癌早期复发相关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对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
- 梁 萌1,2,陈可和1,2,曹宇华2,潘 登2,王珺平2,区 梅2,钟汶何2,高 婷2,韦海明2
- 2025.18(3):285-291[摘要](183)[PDF](355)
- 基于神经递质、CT脑血流灌注分析M1高频联合SMA低频rTMS辅助药物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疗效与机制
- 张芮娟,贺 蕾
- 2025.18(3):292-297[摘要](164)[PDF](302)
- CALLY指数联合NLR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机械通气的预测价值
- 朱宇新,杨 立
- 2025.18(3):298-302[摘要](147)[PDF](322)
- 预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的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 郐国虎,廉明昊,李彦东,章高财,朱国华,麦麦提力·米吉提,更·党木仁加甫
- 2025.18(3):303-307[摘要](148)[PDF](334)
- 痰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对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预测效能分析
- 倪为波,郭立娟,邓 晔,鲍 洁,商焕霞
- 2025.18(3):308-312[摘要](152)[PDF](309)
- CT Mimics三维重建解剖指标预测单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稳定性的研究
- 昌俊涛1,刘晓波1,高东芳2,何晓浩1,孙淑霞1
- 2025.18(3):313-318[摘要](167)[PDF](344)
- 胸膜固定术在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李 佳,赵青武,李永锋,陈记财,林 宇
- 2025.18(3):319-322[摘要](157)[PDF](273)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鱼腥草治疗细菌性角膜炎和真菌性角膜炎的作用机制
- 陆宏龙,邹联佳,李学政
- 2025.18(3):323-328[摘要](159)[PDF](329)
- 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一例
- 曹 金,高芳园,孙胜波,韩传吉,宫 庆,张焕虎
- 2025.18(3):329-331[摘要](176)[PDF](325)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家系二例
- 欧克儒1,2,甘榜佳1,2,洪 勇1
- 2025.18(3):331-334[摘要](161)[PDF](294)
- 妊娠期糖尿病并发子痫前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 邓斯琪,何伶俐,贾晓宙
- 2025.18(3):335-342[摘要](149)[PDF](326)
- 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钱 庆,赵 帝
- 2025.18(3):343-346[摘要](217)[PDF](289)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杜莹莹1,伍秋霞2,梁美媛1,唐 盛2,邓梅秋2
- 2025.18(3):347-351[摘要](257)[PDF](339)
- 糖尿病肾病微炎症状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潘欣渝,高云逸,魏蜀吴,陈睿霜,魏军平
- 2025.18(3):352-356[摘要](239)[PDF](308)
本期目录
述评
指南解读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专题
论著
病例报告
护理研讨
新进展综述
- 2025年 第3期 目录、封面、封底
- 2025  .  18(3):    -
    [摘要](189)     [PDF](329) 述评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现状及展望
- 王文妤1,2,邓朝晖1
- [摘要]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面临诸多挑战,可选择药物少,耐药率高,依从性差,影响根除率。该文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现状,剖析难点,展望未来,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 2025  .  18(3):    241-245
    [摘要](218)     [PDF](394) 指南解读
- 儿童及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欧美共识指南解读
- 叶丽萍
- [摘要] 2024年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联合北美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更新了儿童和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管理指南,为儿童及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对加强患儿的临床管理起到指导作用。
- 2025  .  18(3):    246-251
    [摘要](179)     [PDF](331)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专题
- 过敏性肠炎对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研究
- 李 俊,许继志,黄腾飞,陈玲玲,黄 艳,龚晓辉
- [摘要] 目的 研究过敏性肠炎对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过敏性肠炎的80例患儿为过敏性肠炎组,以过敏性肠炎组患儿4岁以下无牛奶过敏史的兄弟姐妹或同期因轻微创伤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治疗的就诊者共80名为对照组。过敏性肠炎组和对照组的父母每12个月接受一次电话随访,直至受试者4岁。所有过敏性肠炎患儿在内镜检查前1周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常见食物(牛奶、大豆、大米、小麦、鸡蛋)的IgE抗体滴度和粪便钙卫蛋白水平。记录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80例过敏性肠炎患儿中,12例(15.00%)出现FGIDs,而对照组80例中仅4例(5.00%)出现FGIDs(χ2=2.108,P=0.035)。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敏性肠炎组发生FGIDs的比值比(OR)(95%CI)为4.39(1.03~18.68)。FGIDs与缺铁性贫血、便血持续时间及过敏性肠炎的发病年龄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长的便血持续时间是FGI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3.14(1.72~5.74)]。结论 过敏性肠炎是婴幼儿FGIDs发生的危险因素。较长的便血持续时间是FGI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2025  .  18(3):    252-256
    [摘要](189)     [PDF](332) - 低敏配方短期干预对母乳喂养婴儿食物蛋白介导的直肠结肠炎转归的影响
- 张纪泳,曾永梅,何昊冰,李伟艳,丘晓颖,王媛媛,陈柚燕,曾凡菲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敏配方短期干预对母乳喂养婴儿食物蛋白介导的直肠结肠炎(FPIAP)的临床症状缓解、免疫耐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妇幼保健院确诊为FPIAP且以母乳喂养为主的29 d~6月龄婴儿67例。根据限制饮食情况将其分为低敏配方组(暂停母乳,以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配方替代2周后,逐渐恢复母乳喂养,43例)和母乳喂养组(继续喂养,但母亲回避饮食,24例)。比较两组在1个月、3个月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6~8月龄时的辅食过敏率以及12月龄时的免疫耐受和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低敏配方组在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均显著高于母乳喂养组(90.70% vs 50.00%,97.67% vs 62.50%,P<0.05)。两组辅食过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月龄时,低敏配方组获得免疫耐受的比例显著高于母乳喂养组(57.58% vs 20.00%,P<0.05)。两组各月龄的体重、身长、头围及增长情况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低敏配方短期干预可促进症状缓解且不影响母乳喂养的恢复,不影响婴儿的远期生长发育,且对免疫耐受有益。是否采用此方法可根据患儿症状严重程度、看护人的焦虑程度等因素决定。
- 2025  .  18(3):    257-262
    [摘要](180)     [PDF](301) - 14例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 黄芳利,邓寅业,赖武超,吴 丹,谭文海,莫海浦,代 艳
- [摘要] 目的 总结14例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缺陷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和遗传情况,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NTCP缺陷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至2024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经基因分析诊断为NTCP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基因分析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4例患儿诊断为NTCP缺陷病,首发症状皮肤黄染4例,体检/住院发现总胆汁酸升高10例,体格检查发现肝脏肿大3例。所有患儿均检测出SLC10A1基因变异(c.800C>T,p.Ser267Phe)(chr14:70245193,NM_003049),均为纯合变异。4例合并其他基因缺陷,其中1例合并BLVRA基因杂合变异(c.119T>C),1例合并HBA2基因杂合变异(c.427T>C),1例合并G6PD基因半合子变异(c.95A>G),1例合并G6PD基因半合子变异(c.1376G>T)。结论 14例NTCP缺陷病患儿均出现总胆汁酸升高,均检测出SLC10A1纯合变异,对持续性总胆汁酸升高患儿应尽可能完善基因检测,尽早明确诊断及治疗,从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 2025  .  18(3):    263-267
    [摘要](179)     [PDF](342) -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与胃肠炎合并热性惊厥临床特征比较
- 丘晓颖,曾永梅,张纪泳,肖 菲,郝金斗,李伟艳,王媛媛,陈柚燕,曾凡菲,董国庆
- [摘要] 目的 比较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CwG)和急性胃肠炎合并热性惊厥(FSwG)患儿的临床特征,为CwG早期评估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妇幼保健院儿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急性(胃)肠炎或腹泻病合并惊厥住院的99例1~72月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惊厥发作前后体温分成CwG组(无发热或体温<38 ℃,67例)和FSwG组(体温≥38 ℃,32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及转归。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但CwG组发病更集中于>12~24月龄。CwG好发于秋冬季,FSwG好发于冬春季。CwG组惊厥丛集性发作比例显著高于FSwG组(46.27% vs 6.25%,P<0.05)。CwG组惊厥多发生于胃肠炎症状后>24~48 h,明显晚于FSwG组[(1.94±0.92)d vs (1.34±0.74)d,P<0.05]。CwG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前白蛋白(PAB)、HCO-3水平低于FSwG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酸(UA)、肌酸磷酸酶MB同工酶(CK-MB)水平高于FSw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急性期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随访18个月至5年,CwG组失访12例,其余55例中1例再发胃肠炎伴无热惊厥1次;FSwG组失访4例,其余28例中再发热性惊厥5例。结论 CwG是好发于1~2岁小儿的良性疾病,秋冬季多见,有丛集性发作倾向,一般预后良好,极少复发。当临床考虑CwG可能性大时,即使急性期存在丛集性发作,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以及抗惊厥治疗也可能是非必要的。
- 2025  .  18(3):    268-273
    [摘要](165)     [PDF](311) 论著
- 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效果分析
- 栾铭玮1,刘玉岗2,王 华2,王广强2,任蒙蒙2,仲 琳2
-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ES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PESA治疗的11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1~3个月及6~9个月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存质量表(KCCQ)评分、心源性猝死指数(SCDI)、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1例患者中男2例,女9例,平均年龄(64.00±10.20)岁。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房内径(LA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处心肌运动速度(e′)及E/e′比值变化不显著(P>0.05)。患者术后躯体受限得分、自我评价得分、症状得分、自我认识得分、心理得分、社会功能得分、临床得分、总得分均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NYHA分级显著改善(P<0.05),SCDI水平显著下降(P<0.05)。术后随访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房性期前收缩1例。结论 PESA可显著改善HOCM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为HOCM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 2025  .  18(3):    274-278
    [摘要](149)     [PDF](317) - 女性冻卵年龄对冷冻卵子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 胡晴云,季 慧,张军强,赵 纯,郎 鹏,凌秀凤
- [摘要] 目的 分析女性冻卵年龄对冷冻卵子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4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进行玻璃化冷冻卵子,并解冻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周期女性的临床资料,根据取卵年龄将其分为<35岁组(67例)和≥35岁组(21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胚胎发育情况以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35岁组体质量指数(BMI)水平显著高于<35岁组(P<0.05),两组基础促卵泡激素(FSH)、基础雌二醇(E2)、基础孕酮(P)、基础黄体生成素(LH)、基础睾酮(T)和超促排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扳机日的LH水平显著高于<35岁组(P<0.05),两组HCG扳机日的E2、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卵子存活率、正常受精率、ICSI后卵子退化率、2原核(2PN)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BMI、HCG扳机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阶段、移植胚胎数、移植优质胚胎数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35岁者,≥35岁者鲜胚活产、累积活产的概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女性冻卵年龄增加可能会降低胚胎移植后的活产率。
- 2025  .  18(3):    279-284
    [摘要](159)     [PDF](288) - 肝癌早期复发相关生物标志物筛选及对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
- 梁 萌1,2,陈可和1,2,曹宇华2,潘 登2,王珺平2,区 梅2,钟汶何2,高 婷2,韦海明2
- [摘要] 目的 筛选肝癌早期复发相关生物标志物,分析其对肝癌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 基于前期研究筛选出1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A(HLA-A)、白介素-23A(IL-23A)、肿廇蛋白P63(TP63)、花生四烯酸-15-脂加氧酶B(ALOX15B)、苯并咪唑出芽抑制解除同源物1(BUB1)、趋化因子受体2(CXCR2)、CC亚族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成员C(CLEC4C)、酪氨酸蛋白激酶7(PTK7)、髓过氧化物酶(MPO)、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G抗原2A(GAGE2A)、G抗原2E(GAGE2E)、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DMBT1)、叉头框蛋白M1(FOXM1)。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以“TCGA-LIHC”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肝癌组织374例,对照组织50例(均为癌旁组织),下载RNA数据集及对应的临床资料数据,分析DEGs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应用R 4.1.2软件包“survminer”中的surv_cutpoint函数获取最佳截断值,并以此区分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DEGs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组织HLA-A、IL-23A、TP63、ALOX15B、BUB1、CCL20、PTK7、MMP9、GAGE2A、DMBT1、FOXM1呈高表达,MPO、IL-1β、CXCR2、CLEC4C呈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GE2E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的生物学过程(BP)变化在中性粒细胞迁移、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趋化中显著富集;细胞组分(CC)的变化主要在分泌颗粒膜、吞噬性囊泡和吞噬性囊泡膜中显著富集;分子功能(MF)变化主要在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和细胞因子活性中富集。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L-17)信号通路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路。PPI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得分排名前5的蛋白质对分别为MPO-MMP9(得分0.969)、CCL20-IL-1β(得分0.958)、CCL20-CXCR2(得分0.949)、MMP9-IL-1β(得分0.949)、IL-1β-MPO(得分0.86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UB1、MMP9、CCL20、PTK7、IL-1β、FOXM1高表达组的生存预后显著优于其对应的低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3/T4分期、带瘤状态、FOXM1高表达是影响肝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癌早期复发相关DEGs主要涉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相关通路。FOXM1可作为预测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 2025  .  18(3):    285-291
    [摘要](183)     [PDF](355) - 基于神经递质、CT脑血流灌注分析M1高频联合SMA低频rTMS辅助药物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疗效与机制
- 张芮娟,贺 蕾
- [摘要] 目的 基于神经递质、CT脑血流灌注分析初级运动皮层区(M1)高频联合辅助运动区(SMA)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药物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招募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收治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均予普拉克索片,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假刺激+美金刚,观察组予rTMS+美金刚,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P300波幅和潜伏期、神经递质指标[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脑血流灌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治疗后,观察组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及UPDRS总分、HAMA评分、HAMD评分和P300潜伏期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P300波幅、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GABA以及颞叶、顶叶、额叶脑血流灌注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1高频联合SMA低频rTMS辅助药物治疗老年帕金森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增加脑血流灌注,且安全性好。
- 2025  .  18(3):    292-297
    [摘要](164)     [PDF](302) - CALLY指数联合NLR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机械通气的预测价值
- 朱宇新,杨 立
- [摘要]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CALLY)指数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及机械通气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治疗的23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RMPP发生情况将患儿分为RMPP组(82例)和非RMPP组(154例)。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将患儿分为机械通气组(43例)和非机械通气组(19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PP发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LLY指数、NLR及两者联合对RMPP及机械通气的预测价值。结果 RMPP组年龄大于非RMPP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高于非RMPP组,住院时间长于非RMPP组,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ALLY指数低于非R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生素使用情况、机械通气率、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大的年龄以及较高的NLR、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水平是RM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较高的CALLY指数是RMPP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CALLY指数、NLR均有助于预测RMPP(P<0.05),且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AUC(95%CI)=0.927(0.886~0.957)]较单一指标更高(P<0.05),灵敏度为79.32%,特异度为92.91%。机械通气组NLR高于非机械通气组,CALLY指数低于非机械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LY指数、NLR均有助于预测机械通气(P<0.05),且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AUC(95%CI)=0.828(0.774~0.874)]较单一指标更高(P<0.05),灵敏度为83.71%,特异度为77.68%。结论 CALLY指数联合NLR可作为预测儿童RMPP及机械通气的有效指标,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儿,指导临床决策,改善预后。
- 2025  .  18(3):    298-302
    [摘要](147)     [PDF](322) - 预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的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 郐国虎,廉明昊,李彦东,章高财,朱国华,麦麦提力·米吉提,更·党木仁加甫
- [摘要] 目的 构建预测听神经瘤(AN)术后面神经功能(FNF)结局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4例AN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AN术后FNF结局的因素,将其纳入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124例AN患者中术后FNF预后良好57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67例(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前部长度、肿瘤后部长度更大,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为中度和重度以及肿瘤性质为囊性的人数比例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年龄[OR(95%CI)=1.078(1.025~1.134)]和肿瘤直径[OR(95%CI)=2.231(1.274~3.906)]、肿瘤性质为囊性[OR(95%CI)=7.601(2.212~26.124)]、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为中度[OR(95%CI)=11.182(3.023~41.364)]和重度[OR(95%CI)=86.653(13.414~559.774)]是AN患者术后FNF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年龄、肿瘤性质、肿瘤直径、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4个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95%CI:0.869~0.971),预测效能较高。采用Bootstrap重抽样法(1 000次)对模型校准度进行验证,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决策分析曲线(DAC)分析结果显示,在5%~65%阈值范围下,曲线位于None线和All线上方,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AN术后FNF结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2025  .  18(3):    303-307
    [摘要](148)     [PDF](334) - 痰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对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预测效能分析
- 倪为波,郭立娟,邓 晔,鲍 洁,商焕霞
- [摘要] 目的 分析痰人中性粒细胞肽(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对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预测效能。方法 招募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29例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采用自然咳嗽法收集患者治疗前的痰液标本,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根据随访6个月内急性加重发生情况分为急性加重组(48例)和非急性加重组(81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与改良的FACED(E-FACED)评分、肺功能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预测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效能。结果 急性加重组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E-FACED评分以及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高于非急性加重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低于非急性加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与E-FACED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FEV1%pred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糖尿病以及较高的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是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均有助于预测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P<0.05),且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AUC(95%CI)=0.908(0.845~0.952)]较单一指标更高(P<0.001),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93.83%。结论 痰HNP-1、HNP-2、人抗菌肽LL-37水平均与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有关,三者联合能提高对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预测效能。
- 2025  .  18(3):    308-312
    [摘要](152)     [PDF](309) - CT Mimics三维重建解剖指标预测单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稳定性的研究
- 昌俊涛1,刘晓波1,高东芳2,何晓浩1,孙淑霞1
- [摘要] 目的 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aterialise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CT Mimics)三维重建解剖指标预测单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收治的165例行单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第2天及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情况将其分为移位组(30例,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2 mm)和未移位组(135例,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2 mm)。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术前CT Mimics三维重建解剖指标水平,分析术前各解剖指标与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距离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稳定性的因素,并基于筛得的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分析曲线对列线图模型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移位组骨折AO分型为C3型的人数比例高于未移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位组骨块体积、骨块横纵比、骨块横向宽度小于未移位组,骨块术前总移位距离大于未移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块体积(r=-0.817,P<0.001)、骨块横纵比(r=-0.771,P<0.001)、骨块横向宽度(r=-0.843,P<0.001)与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距离呈负相关,骨块术前总移位距离与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距离呈正相关(r=0.74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AO分型为C3型[OR(95%CI)=2.368(2.015~2.784)]、骨块术前总移位距离较大[OR(95%CI)=1.277(1.163~1.402)]是促进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较大的骨块体积[OR(95%CI)=0.464(0.268~0.802)]、骨块横纵比[OR(95%CI)=0.411(0.176~0.959)]、骨块横向宽度[OR(95%CI)=0.421(0.225~0.786)]是抑制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基于骨折AO分型、术前CT Mimics三维重建解剖指标构建预测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列线图模型(C-index指数=0.857),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曲线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患者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情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骨块体积、骨块横纵比、骨块横向宽度和骨块术前总移位距离可用于预测单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稳定性,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改善预后。
- 2025  .  18(3):    313-318
    [摘要](167)     [PDF](344) - 胸膜固定术在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李 佳,赵青武,李永锋,陈记财,林 宇
- [摘要] 目的 观察胸膜固定术在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胸外科接受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的187例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胸膜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胸膜摩擦组(A组,50例)、喷洒滑石粉组(B组,67例)和未做胸膜固定组(C组,70例)。比较三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不良事件和气胸复发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C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更低,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2例因胸腔出血需二次手术止血,B组有5例于术后4周出现患侧大量胸腔积液,C组未观察到不良事件发生。在随访期间,A组、B组和C组分别有2例(4.00%)、3例(4.48%)和1例(1.43%)复发气胸,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2,P=0.559)。结论 对于青少年自发性气胸,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同时行胸膜固定术并不能降低气胸复发率,还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 2025  .  18(3):    319-322
    [摘要](157)     [PDF](273)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鱼腥草治疗细菌性角膜炎和真菌性角膜炎的作用机制
- 陆宏龙,邹联佳,李学政
-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鱼腥草治疗细菌性角膜炎(BK)和真菌性角膜炎(FK)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和化学数据库获取鱼腥草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和TargetNet数据库获取鱼腥草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应用GeneCards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BK、FK的潜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关键通路”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鱼腥草治疗BK、FK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 研究筛选出鱼腥草主要活性成分14种,潜在靶点858个,经分析确定治疗BK的潜在靶点有70个,治疗FK的潜在靶点有52个。PPI分析结果发现,鱼腥草治疗BK的核心蛋白12个,治疗FK的核心蛋白15个。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了相关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成及主要通路。“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关键通路”网络发现,槲皮素是鱼腥草治疗BK、FK的关键活性化合物;治疗BK的关键靶点为蛋白激酶B1(AKT1),治疗FK的关键靶点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是其共同的关键作用通路。结论 鱼腥草治疗BK和FK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槲皮素为其核心活性成分。
- 2025  .  18(3):    323-328
    [摘要](159)     [PDF](329) 病例报告
- 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一例
- 曹 金,高芳园,孙胜波,韩传吉,宫 庆,张焕虎
- [摘要] 该文报道了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一例。
- 2025  .  18(3):    329-331
    [摘要](176)     [PDF](325)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家系二例
- 欧克儒1,2,甘榜佳1,2,洪 勇1
- [摘要] 该文报道了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家系二例。
- 2025  .  18(3):    331-334
    [摘要](161)     [PDF](294) 护理研讨
- 妊娠期糖尿病并发子痫前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 邓斯琪,何伶俐,贾晓宙
-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妊娠期糖尿病(GDM)并发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EBSCO、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JBI中关于GDM并发子痫前期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0月11日。应用RevMan 5.3和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合计样本量为4 99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家族史[OR(95%CI)=2.23(1.20~4.15)]、体质量指数(BMI)[OR(95%CI)=2.60(1.72~3.93)]、总胆固醇(TC)[OR(95%CI)=1.32(1.11~1.57)]、合并妊娠期高血压[OR(95%CI)=7.74(2.70~22.20)]、血糖控制情况[OR(95%CI)=5.83(2.29~14.84)]是GDM并发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FPG)、同型半胱氨酸(Hcy)、产次、孕期增加体质量、血糖水平、年龄、1型糖尿病、收缩压>120 mmHg对GDM并发子痫前期的影响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家族史、BMI、TC、合并妊娠期高血压、血糖控制情况是GDM并发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
- 2025  .  18(3):    335-342
    [摘要](149)     [PDF](326) 新进展综述
- 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钱 庆,赵 帝
- [摘要] 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区域镇痛技术,主要用于髋部手术的围术期镇痛。随着对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其独特的优势逐渐被揭示,临床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该文对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2025  .  18(3):    343-346
    [摘要](217)     [PDF](289)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杜莹莹1,伍秋霞2,梁美媛1,唐 盛2,邓梅秋2
- [摘要] 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优化CKD管理策略,提高防治水平,对控制CKD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至关重要。近年来,代谢紊乱与CKD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肾脏病防治领域的重点关注方向。胰岛素抵抗(IR)是CK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在临床中易于获取,可作为IR替代生物标志物,同时可作为预测CK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逐渐受到重视。该文对TyG指数与CK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2025  .  18(3):    347-351
    [摘要](257)     [PDF](339) - 糖尿病肾病微炎症状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潘欣渝,高云逸,魏蜀吴,陈睿霜,魏军平
- [摘要]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其病程迁延难愈,后期需替代治疗。目前D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研究发现,微炎症在DN病情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医认为DN微炎症的发病机制与内质网应激、肠道菌群失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激活、糖脂代谢紊乱等相关,抗炎治疗目前已成为治疗DN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中医医家认为DN微炎症与中医理论中的“瘀热”“湿浊”“湿热”相关。在治疗方面,中医通过辨证分型,采用药物治疗、中医外治法等手段治疗。该文对DN微炎症状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2025  .  18(3):    352-356
    [摘要](239)     [PDF](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