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 出版单位:《中国临床新医学》编辑部
  • 主 编:杨建荣
  • 地址: 530021 广西南宁市桃源路6号
  • 出版日期:每月30日
  • 电话:0771-2186013
  • 邮箱:zglcxyxzz@163.com
  • 网址:www.zglcxyxzz.com
  • 印刷:广西壮族自治区机关文印中心
  • 发行: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书报刊发行局
  • 邮发代号:48-173
  •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 国际标准刊号 :1674-3806
  • 国内统一刊号: 45-1365/R

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国性科技期刊,由中国医师协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共同主办。本刊为临床医学综合类杂志(月刊)。目前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详细信息

2023年第16卷第3期

(下载当期目录)

    本期目录
  • 2023年 第3期 目录、封面、封底
    2023  .  16(3):    -    [摘要](32)    [PDF](32)
  • 述评
  • 椎间盘退变干细胞生物学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
    吴德升
    [摘要] 椎间盘退变(IDD)是多数脊柱退变性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下腰痛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以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基础的生物学修复为ID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临床应用MSCs治疗IDD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该文就IDD干细胞生物学修复的临床研究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潜在的突破点进行述评,为IDD干细胞生物学修复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2023  .  16(3):    201-206    [摘要](17)    [PDF](74)
  • 脊柱退变性疾病专题
  •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吴家昌,方国芳,赖国华,庄伟达,李修往,王 洪,桑宏勋
    [摘要]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采用Hybrid手术方式治疗的1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颈椎X线片及CT扫描三维重建等资料评估置换手术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间盘假体位置、内固定融合率、异位骨化等影像学指标。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9.12±1.86)°与术前(9.21±1.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39.67±5.57)°较术前(52.12±6.43)°显著减小(P<0.05)。术后1个月随访,VAS评分[(1.37±0.78)分]较术前[(4.85±1.25)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15.32±1.92)分]较术前[(11.36±2.11)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固定节段全部融合,随访期间未见内置物松动和下沉,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无异位骨化发生。术后发生近端邻椎病1例。结论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融合节段,保留颈椎活动度。该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一定的技术优势。
    2023  .  16(3):    207-212    [摘要](22)    [PDF](75)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李柱海,曾建成,王贤帝,谢天航,林 润,黄石书
    [摘要] 目的 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OLIF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的76例腰4-5节段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前凸角(SL),在CT矢状面重建图像测量椎间隙高度(DH)、滑脱距离(SD)、融合器沉降距离,计算滑脱改善率,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率。结果 手术时间为(99.2±13.1)min,术中出血量为(37.8±7.1)ml。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术后3个月、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个月、12个月的LL、SL、DH、SD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时DH较术后1 d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中出现腰5椎体上终板损伤,17例患者术后出现融合器沉降,2例患者出现大腿前侧麻木。术后12个月共有70例患者实现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率为92.11%。结论 OLIF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DLS临床疗效满意,能够有效矫正腰椎前凸及节段前凸,椎体滑脱部分复位,椎管减压效果确切,是治疗DLS安全、有效、微创的术式。
    2023  .  16(3):    213-218    [摘要](20)    [PDF](76)
  • 中国≥75岁无症状人群全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及性别差异分析
    潘福敏,孔 超,韩 迪,黄儒峰,鲁世保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中国≥75岁无症状人群中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其性别差异,为≥75岁矢状位失衡患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颈肩痛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治疗的100例≥75岁无腰背痛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50例。所有患者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拼接片检查,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胸腰段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C7-S1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及胸1骨盆角(TPA)。根据Roussouly分型系统对脊柱矢状位形态进行分型。结果 男性PI、PT、TPA及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而男女间TK、TLK、LL、SS及SVA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Roussouly Ⅰ~Ⅳ型分别占54.0%、20.0%、18.0%及8.0%,女性分别占36.0%、26.0%、28.0%及10.0%。两组各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Ⅰ型所占比例最高,Ⅳ型所占比例最低。结论 中国≥75岁无症状人群脊柱矢状位维持一定形态,且具有男女差异,男女间脊柱Roussouly分型分布趋势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75岁矢状位失衡患者治疗提供参考。
    2023  .  16(3):    219-223    [摘要](25)    [PDF](52)
  • 椎间盘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浩曦,韦建勋
    [摘要] 椎间盘退变(IDD)引起的腰背痛是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往往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并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如何延缓或逆转IDD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比如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和细胞因子疗法。如今随着转录因子在椎间盘发育过程中的相继发现,将为开发出一种新的椎间盘疗法提供可能。该文就椎间盘发育过程中相关转录因子的作用进行综述。
    2023  .  16(3):    224-228    [摘要](21)    [PDF](97)
  • 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关系对后外侧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响:一项回顾性研究
    王 强,吴德升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关系对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后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22年6月该科行L4-S1 PLF联合或不联合L5骨水泥螺钉的189例患者,术后随访至少2年。其中邻椎病(ASD)组53例,非ASD组13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S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研究指标对ASD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非ASD组相比,ASD组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矢状位成角较大,椎弓根螺钉顶端到上终板距离较短(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弓根螺钉顶端到上终板距离[OR(95%CI):0.150(0.067~0.336)]、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矢状位成角[OR(95%CI):2.404(1.608~3.594)]是影响ASD发生的因素(P<0.05),且ROC曲线分析其均具有预测ASD发生的应用价值(P<0.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25 mm和5.50°。结论 椎弓根螺钉与椎体上终板矢状位成角和螺钉顶端到上终板距离与ASD的风险显著相关。
    2023  .  16(3):    229-234    [摘要](20)    [PDF](60)
  • 论著
  • LAMC3低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紫杉醇耐药的影响
    夏莲萍,尹富强
    [摘要]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γ3亚基(LAMC3)低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紫杉醇耐药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HeyA8-R(H-R)及其亲本细胞HeyA8(H)中LAMC3的表达水平。通过慢病毒转染H-R细胞构建LAMC3低表达的稳定细胞株H-R-C3 shRNA3及其对照细胞株H-R-C3 Scramble。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对紫杉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验证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多药耐药、铁死亡、细胞周期、凋亡等关键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卵巢癌亲本细胞H和对照细胞H-R-C3 Scramble相比,LAMC3在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H-R和H-R-C3 shRNA3中的表达显著降低。敲减LAMC3表达可降低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及其平板克隆形成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在梯度浓度紫杉醇药物处理下,与H-R-C3 Scramble细胞相比,H-R-C3 shRNA3细胞的多耐药蛋白多重耐药1/ATP结合盒亚族B1(MDR1/ABCB1)表达水平降低,铁死亡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表达水平升高,周期蛋白p21 Waf1/Cip1、细胞周期蛋白E2(CCNE2)表达水平升高,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CDK2)、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CDK4)表达水平降低,凋亡过程中剪切产生的亚基蛋白cleave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cleave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leaved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MC3低表达可能通过影响多药耐药、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方式来降低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对紫杉醇的耐药性,提示LAMC3有望成为一个应用于卵巢癌耐药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2023  .  16(3):    235-241    [摘要](22)    [PDF](51)
  •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关联性研究
    邵云云,何倩倩,郑 雪,李 敏,伏 兵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伴EPVS的172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头颅MRI评估EPVS数目及严重程度,分为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BG-EPVS)、半卵圆中心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CSO-EPVS),轻度组(0~1级,≤10个EPVS)及中重度组(2~4级,>10个EPVS)。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EPVS进展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鉴别轻度、中重度EPVS的效能。结果 172例患者中,判定为轻度BG-EPVS 57例(33.14%),中重度BG-EPVS 115例(66.86%);判定为轻度CSO-EPVS 100例(58.14%),中重度CSO-EPVS 72例(41.86%)。与轻度BG-EPVS组相比,中重度BG-EPVS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病者更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纤维蛋白原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CSO-EPVS组年龄显著大于轻度CSO-EPVS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043)、合并高血压病(OR=2.443),以及更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水平(OR=2.227)是促进BG-EPVS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能有效鉴别轻度与中重度BG-EPVS[AUC(95%CI)=0.693(0.611~0.775),P<0.001],最佳截断值为4.00 g/L,其对应的灵敏度为61.70%,特异度为80.70%。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BG-EPVS的进展具有关联性,可用于鉴别诊断轻度、中重度BG-EPVS。
    2023  .  16(3):    242-247    [摘要](19)    [PDF](42)
  • STEMI患者血清多克隆联合游离轻链与PCI术后心功能早期改善及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孟军军,邬真力,宋明哲,王 章
    [摘要]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多克隆联合游离轻链(cFLC)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早期改善及预后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行PCI术治疗的STEMI患者332例(STEMI组),另选择同期非冠心病者1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N-Latex FLC系统和散射比浊法测定入院时,发病72 h、7 d和30 d时的血清cFLC水平。PCI术后进行随访,在入院后24 h和3个月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情况。结果 STEMI组血清cFLC水平于发病7 d时达到峰值,高于对照组入院时水平(P<0.05)。以STEMI组发病后7 d时的血清cFLC中位值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低cFLC组(<0.66 mg/dl,166例)和高cFLC组(≥0.66 mg/dl,166例)。高cFLC组入院时峰值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峰值超敏C反应蛋白(hs-CRP)、SYNTAX评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高于低cF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低cFL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改善显著(Z=3.578,P<0.001),但高cFLC组LVEF改善不显著(Z=0.612,P=0.54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7 d时较高的血清cFLC水平是促进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有预测MACEs发生的应用价值[AUC(95%CI)=0.924(0.889~0.96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早期血清cFLC水平升高与PCI术后左心功能改善不良以及MACEs的发生有关,有作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前景。
    2023  .  16(3):    248-254    [摘要](14)    [PDF](29)
  • 微波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孝彬,权 冬,刘 轩,秦为径,苏 志,谭廷廷,王 斌,张 维
    [摘要] 目的 观察微波联合七叶皂苷钠对中老年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3750部队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微波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周对两组进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数字评定量表(NRS)和语言描述分级量表(VRS)评分,比较两组疼痛缓解时间、结痂时间、皮损消退时间以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DLQI、NRS、V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治疗后第1、2周,观察组DLQI、NRS、V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疱疹结痂时间、皮损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损消退后4周,对照组有6例(10.00%)发生PHN,观察组有2例(3.33%)发生PHN,两组PHN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5,P=0.27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 vs 3.33%; χ2=0.000,P=1.000)。结论 微波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可有效减轻带状疱疼痛症状,促进疱疹结痂及皮损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3  .  16(3):    255-258    [摘要](18)    [PDF](66)
  • 改良ABCD2评分联合血清腺苷脱氨酶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检测对眩晕病因诊断的效能分析
    任 云,邢朝霞
    [摘要] 目的 分析改良ABCD2评分联合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诊断眩晕病因的效能。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因眩晕就诊患者259例,其中129例为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PCS组),130例为周围性前庭疾病源性眩晕患者(对照组)。患者均接受改良ABCD2评分评估,并检测血清ADA、LDL-C水平等生化指标。采用ROC曲线法分析改良ABCD2评分联合血清ADA、LDL-C水平检测诊断眩晕病因的效能。结果 PCS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血清ADA、总胆固醇(TC)、LDL-C、空腹血糖(FPG)、白细胞计数水平以及改良ABCD2评分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改良ABCD2评分、LDL-C、ADA水平,以及合并糖尿病是孤立性眩晕起病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BCD2评分、LDL-C、ADA均具有诊断孤立性眩晕起病PCS的应用价值(P<0.05),其中以改良ABCD2评分的诊断效能最佳(AUC=0.936),进一步联合该3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指标联合的诊断效能较单一指标提高(AUC=0.990)。结论 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PCS患者改良ABCD2评分和血清ADA、LDL-C水平较周围性前庭疾病源性眩晕患者显著增高,有助于对眩晕病因鉴别。
    2023  .  16(3):    259-263    [摘要](20)    [PDF](41)
  • 中性粒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黄 晶,徐日新,王大新
    [摘要]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7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依据Gensini评分将其分为低GS组(Gensini评分≤48分,130例)和高GS组(Gensini评分>48分,140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Gensini评分AC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HR对高、低Gensini评分ACS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高GS组合并糖尿病的人数比例高于低GS组,中性粒细胞(NEU)、血小板(PLT)、单核细胞(MON)、NHR水平高于低GS组,淋巴细胞(LYM)、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于低G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1.873)和较高水平的NHR(OR=1.430)是促进高Gensini评分AC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较高水平的LYM(OR=0.585)、ALB(OR=0.931)是抑制高Gensini评分AC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HR具有鉴别诊断高、低Gensini评分ACS的应用价值[AUC(95%CI)=0.710(0.649~0.770),P<0.001],最佳截断值为7.40,其对应的特异度为83.1%,灵敏度为51.4%。结论 NH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关联,对ACS患者冠脉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023  .  16(3):    264-268    [摘要](17)    [PDF](56)
  • 左束支起搏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陆政德,石 磊,施 莹,黄华廷,吉庆伟,张 舒,胡昌兴
    [摘要] 目的 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LBBP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组,每组30例。于术中,术后1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监测两组的心室电极夺获阈值、电极阻抗、R波振幅,并行心电图检查测定QRS波宽度,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行胸片检查有无电极移位,观察有无起搏器囊袋感染。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两组心室电极夺获阈值均呈下降趋势,LBBP组各时间点夺获阈值水平均显著低于RVOTP组(P<0.05)。两组R波振幅呈上升趋势,电极阻抗呈下降趋势,但两组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各时间点,LBBP组的QRS宽度均较RVOTP组显著缩窄(P<0.05),但两组LVEDd和LVEF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起搏器囊袋感染和起搏器电极脱位。LBBP组出现室间隔穿孔1例,间隔部血管损伤1例。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BP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2023  .  16(3):    269-273    [摘要](19)    [PDF](52)
  • Rh抗原分型及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在精准输血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李秀伶,张东敏,孔庆和,许 敬,米佳平,周 颖,杨雯杰
    [摘要] 目的 探讨Rh抗原分型及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在精准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住院且需临床输血治疗的患者200例,年龄12~71(48.43±1.45)岁。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未实施Rh(D、C、c、E和e)5种血型抗原检测的100例输血病例作为对照组;以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经Rh血型抗原检测行相容性配血的100例输血病例作为试验组。在血制品入库前,应用抗人球蛋白卡式法对标本进行ABO血型和Rh(D、C、c、E和e)5种血型抗原及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录入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在使用时,应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为试验组受血者自动匹配ABO血型和Rh(D、C、c、E和e)5种血型抗原相合的血袋,采用盐水法及抗人球蛋白卡式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实现临床精准化输血。结果 对照组检出不规则抗体11例(11.00%),试验组检出2例(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4,P=0.010)。试验组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系患者产生了血型不规则抗-E抗体,经疑难配血、输注相合性血液4 U后,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升至预期水平,康复出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疑难配血用时、住院时间更短,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Rh血型抗原检测有助于实现临床精准化输血,有效避免不规则抗体的产生,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2023  .  16(3):    274-277    [摘要](19)    [PDF](39)
  • 微创穿刺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
    曹德茂,段晓春,刘振生,朱劲龙
    [摘要] 目的 观察微创穿刺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MMAE)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单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微创穿刺联合MMAE治疗)和对照组(28例,采用微创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残余血肿吸收情况、再手术率以及Markwalder′s神经功能分级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血肿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Markwalder′s神经功能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再手术病例。对照组有4例出现血肿复发,临床症状加重,需再次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两组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联合MMAE治疗CSDH患者可有效促进残余血肿吸收,降低再手术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荐。
    2023  .  16(3):    278-282    [摘要](23)    [PDF](42)
  • 病例报告
  • ALG13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一例
    晏 爽,孙 丹
    2023  .  16(3):    282-285    [摘要](20)    [PDF](53)
  • 甲状腺癌伴肺部鸟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李隆敏,高洪波,李 赟,邵玉军
    2023  .  16(3):    285-287    [摘要](18)    [PDF](57)
  • 护理研讨
  • 临床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对颅脑创伤术后患者误吸与吸入性肺炎的影响分析
    张昭贤,孙 艳,朱 旭,涂 悦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对颅脑创伤(TBI)术后患者误吸与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警特色医学中心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TBI术后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误吸发生率(22.73%)低于对照组(50.00%),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1.36%)低于对照组(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不良情绪、运动功能、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TBI术后患者采取临床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应用效果较好,显著降低其误吸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好。
    2023  .  16(3):    288-291    [摘要](18)    [PDF](53)
  • 新进展综述
  • M2型巨噬细胞在肺纤维化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皮定南(综述),莫碧文(审校)
    [摘要] 肺纤维化是一种由于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从而导致肺结构破坏和瘢痕形成的间质性肺疾病。M2型巨噬细胞是一种先天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多种促纤维化介质调节组织损伤修复,在肺纤维化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M2型巨噬细胞在肺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  .  16(3):    291-294    [摘要](20)    [PDF](36)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党春萍,岳红云(综述),张百红(审校)
    [摘要]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释放的一种纤维网状结构,其形成过程称为NETosis。近年研究发现,NETs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的增殖、转移和复发,与结直肠癌的预后密切相关。该文对NETs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进一步了解NET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价值。
    2023  .  16(3):    295-299    [摘要](19)    [PDF](49)
  • 地中海贫血的临床治疗进展
    龙喜贵,黎洪棉,覃 婷(综述),黎君君(审校)
    [摘要] 地中海贫血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为基因变异导致血红蛋白α链及非α链合成比例失衡,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及铁过载等异常。目前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输血结合去铁治疗、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和铁调素相关治疗等,该文对其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2023  .  16(3):    299-303    [摘要](18)    [PDF](75)
  • -
  •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2023年征稿征订启事
    2023  .  16(3):    -    [摘要](17)    [PDF](71)
  •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稿约
    2023  .  16(3):    -    [摘要](16)    [PDF](77)

检索项

检索词


高级搜索